我国渔业总体产业规模庞大,且增长较快,据调查数据统计,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从2011年的15005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5864亿元,复合增速为8.1%。从渔业经济总产值结构来看,总产值由渔业、渔业工业和建筑业、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三大板块组成,其中渔业板块占比最高,达到49.6%,其次是渔业流通和服务业板块,占比为28.5%。
我国水产品产量以水产养殖生产为主,捕捞产出相对较低,2018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7.29%,捕捞产量占22.71%。
我国渔业产值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49.6%,2018年我国渔业产值为128.15百亿元,同比增长3.9%。渔业产值细分来看,渔业产值主要来自淡水养殖、海水养殖以及海洋捕捞,2018年淡水养殖产值占渔业产值的45.91%,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产值占比分别为27.87%和17.39%。
从产量来看,近两年我国水产品产量增长出现放缓,2017年我国水产品产量为6445.33万吨,同比增长1%;2018年水产品产量为6457.66万吨,同比增长0.2%。
水产品生产有养殖和捕捞两种方式,我国水产品产出主要来自养殖生产,2018年我国水产品养殖产量为4991.06万吨。水产品养殖又可分为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我国淡水养殖产量更高,2018年淡水养殖产量为2959.83万吨,海水养殖产量为2031.23万吨。
2018年我国水产品捕捞产量为1466.6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1044.46万吨,远洋捕捞产量为225.75万吨,淡水捕捞产量为196.39万吨。
2018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6457.66万吨,同比增长0.19%。其中养殖产量为4991.06万吨,同比增长1.73%;捕捞产量为1466.6万吨,同比下降4.73%。
2018年,我国渔业人口为1878.68万人,同比减少53.18万人。其中传统渔民为618.29万人,同比减少33.85万人。2018年我国渔业从业人员数量为1325.72万人,同比减少33.67万人。
渔业养殖主要问题是大面积出现的疾病问题,往往会引发大片鱼群的生死,也关乎着渔业养殖户的生死存亡,渔业养殖户需要重视淡水渔业的养殖。养殖者需要定期的投入苗种,在投放苗种前,需要做好水域的消毒和防疫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淡水的健康,为了增加淡水的活性,提高渔业养殖的质量,一般需要增加一些浮游植物和水藻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和净化水资源的环境,也可以提高淡水养殖的质量。除此之外,在淡水渔业养殖过程中,养殖者需要时刻关注淡水的质量,对淡水进行合理化管理和监督,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及时的解决,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水体的污染,还可以有效的防止水源的恶化,从而降低淡水渔业养殖的问题。
我国是海洋灾害频发的国家,经常受到赤潮、风暴潮、海浪、海冰和溢油等灾害的侵袭,以赤潮灾害为例,自2008年到2012年间,平均每年发生赤潮灾害66.6次,赤潮灾害面积约10556km2,年平均造成的海洋经济损失达131.3亿元,其中对沿海渔业资源和海洋养殖业造成的损失最大;随着我国对石油的依赖度增加,石油进口量不断上升以及海上油气开采规模的逐渐扩大,我国海域溢油事故频发,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发生41起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污染事故,溢油事故的爆发,致使数十万公顷的养殖区受损,给海洋渔业带来巨大损失。
湖泊养殖业的本质就是将小水面精养的集约化技术向湖泊水体移植,从而大大提高湖泊渔业的集约化程度,与此同时,湖泊渔业的技术、知识的集约程度亦相应大幅度提高。未来的湖泊渔业将过渡到以生态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和信息密集辅之一定的资金密集和劳动密集之高效结合为特点的密集型渔业。
长期以来,直接捕捞产值占据着我国远洋渔业产值的绝大部分,意味着我国远洋渔业的增长仍是依附于渔业资源的消耗。面对世界渔业资源锐减的趋势,加之海外基地建设滞后,远洋渔船冷藏、加工装备欠缺等问题,使得未经挑拣或加工的远洋渔获直接以原料形式供给市场,大大降低了远洋渔获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导致远洋渔业效益流失严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转变增长方式,通过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资源勘探开发和捕捞技术的创新,在降低捕捞作业成本、提高捕捞效率的同时,实现远洋渔获的分拣、冷藏和加工,延长远洋渔业产业链,实现渔业资源依附型向科技资源驱动型转变。
2019年初,经国务院批复,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将下大力气推进长江流域等重点水域禁捕工作,完成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的渔民退捕工作,全面禁止保护区内的生产性捕捞。同时开展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本底调查,编制并发布《长江流域水域生态年度公报》。研究编制《长江珍稀水生生物保护工程建设规划(20192023)》,组织实施三峡水库等大型水电站生态调度。
同时,内陆禁渔期制度将进一步得到完善。在海河、辽河、松花江、钱塘江实施禁渔期制度,实现内陆七大重点流域禁渔期制度全覆盖;坚持不懈抓好海洋伏季休渔。按照2020年底前沿海全部省份实施限额捕捞制度的要求,扩大限额捕捞试点范围,完成国内海洋捕捞总产量压减目标任务;加快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和试点示范,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0个以上,组织编制海洋牧场系列技术规范;组织开展全国放鱼日等重大增殖放流活动,全年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种300亿尾以上。
同时,积极推进休闲渔业发展,加大最美渔村、渔业民俗节庆活动、渔业文化遗产等宣传推介力度,开展休闲渔业发展监测,发布休闲渔业产业发展报告。推动加工业转型升级,开展水产品加工技术供需对接活动,发布主导品种发展报告,加快水产品品牌创建,促进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此外,大力实施2019年渔业产业扶贫及援疆援藏行动,深入推进渔业定点扶贫、深度贫困地区扶贫、环京津扶贫、片区扶贫、援疆援藏。巩固提升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效果,完善推广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产业扶贫模式,推动打造冷水鱼、集装箱养殖等新型产业扶贫模式。
近年来,我国渔业对外合作发展迅速,前景广阔。2019年,稳妥开展周边渔业协定谈判与执行,做好周边协定水域作业渔船管理工作,联合周边国家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推动完善澜沧江湄公河“1+5”水生生物保护合作平台。加强双边渔业合作,做好与美国、欧盟等的对话合作,稳定合作机制,深入推进渔业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多边渔业谈判,推动加入南印度洋渔业协定和港口国措施协定,参加联合国可持续渔业决议磋商、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谈判、鱼类种群协定磋商等国际渔业治理规则制定,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促进全球渔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