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调研:疫情之下,国内水产品加工企业还好吗?
更新时间:2020-04-20 来源: 浏览次数: 2726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内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流通及销售受到较大冲击。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指导下,从2月3日起,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与国家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持续开展了针对国内74家重点水产品加工企业复工生产与经营情况的调研。74家企业中专营出口企业共5家,专营内销企业共14家,国内销售为主、产品出口为主、国内销售与出口并重的企业分别为19家、14家与22家。
调研发现
水产品加工企业当下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下:
01、销售下降
出口企业因生产难以恢复疫情前的状态,影响了订单执行,部分订单延期或取消,新的订单意向明显减少。国内销售因餐饮停摆牵连,也受到影响,虽然线上销售确实表现出较强的优势,但线上消费渠道占水产品消费总量的比例不超过5%,短期内难以替代批发市场和餐饮的主渠道,水产品滞销导致压塘的问题依然严重。
02、资金链紧张
水产品加工本就是薄利产业,用工紧张和资金紧张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2019年对企业的一项加工业景气指数调查(100为一般,100-200为乐观,0-100为不乐观)显示,企业对2019年水产品加工产业整体持乐观态度,行业总体运行状况信心指数118.3,其中,科技创新投入指数(166.2)、生产总量指数(155.6)、固定资产投资指数(143.3)、产品订货指数(120.9)表现优异。但用工成本高(景气指数27.5)、生产成本高(景气指数40.9)、招工难(景气指数56.0)、融资难(景气指数69.8)等问题是制约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新冠病毒的爆发使得这几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由于销售受到影响,企业信贷费用还贷压力加大,新增贷款几乎不可能,资金链岌岌可危。
03、复工复产仍存在部分问题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看,2月初企业最大的难题是工人返厂困难,但随着中央和各地政策的陆续出台,在各地政府的帮助下,企业逐步有序复工复产,截至2月28日,91%的调查企业已经复工,但产能恢复基本不超过50%,但到了3月5日,产能恢复超过70%的企业已经接近一半。部分企业复工复产难题依然是外省员工返回难度大,不具备隔离观察条件,口罩等防疫物资不足等情况。总的看来,南方整体好于北方,浙江、广东政府帮助较大,浙江安排了很多复工大巴,直接把工人从家乡拉到工厂,广东也安排了复工专列,其他各地也都在陆续出台政策。随着外地工人隔离期结束,防疫物资产能不断增加,预计加工企业复产率将持续提高。
04、其他问题
省际间运输依然存在较大难度(司机跨省需要隔离);包装耗材价格暴涨;多国采取入境管制措施,多条国际航线停飞,海运运力也大幅下降、运输成本提高、报关耗时增加、运输成本增加、国外清关时间增长等系列问题。
调研显示,近期企业急需重点帮助解决的问题包括:
01、保障企业资金流,帮助企业活下去
协调金融机构对现有贷款给予延期等措施,给予信用良好的水产品加工厂新增信用贷款,优先把水产加工企业纳入物资保障重点企业,并优先审核水产加工企业专项贷款,帮助企业挺过最难阶段,先生存下去。
02、落实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
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系列帮扶政策,包括五险一金、税费、电费、水费、房产税等“减免缓”政策,但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建议针对性的帮助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另外,国家发改委十三五纲要对冷链仓储实行优惠政策,等同于农业基本电价,但水产加工企业都有大规模冷储设施,一直按工业用电,如果不能列为农业基本电价,建议考虑对加工电费实行按发票补贴政策。
03、继续解决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建议按照疫情轻重,参照浙江、广东等先进省份经验,出台根据疫情程度不同的详细复工复产操作指南,与企业建立点对点联系机制,协助解决不具备隔离条件、缺乏防疫物资等实际问题,帮助企业尽快恢复产能。
04、千方百计消化压塘鱼
一是组织加工企业收购压塘鱼,出台适合储存加工的水产品名单,将这些产品列为国家战略储备肉类,参照其他肉类收储政策,对配合收储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实际收储数量给予补贴。据了解,目前广东、海南等省份已陆续出台水产品收储政策。二是建议各地多方位拓宽水产品销售渠道。如主动探索与物流公司、快递公司、电商平台等建立“基地直捕+快递配送+大众餐桌”的配送模式增加线上线下销售量;支持水产品加工企业与商场超市开展合作,推行直供直销、集团配送等模式;帮助水产养殖场对接团体消费(学校、大企业、军队食堂),直播资源拓展销路;鼓励养殖场以平价形式供应社区家庭——选择一批信誉好的水产养殖场,纳入水产品产地直供社区名单,推行组团采购、同城配送的模式等。
当前水产品加工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活下来”,长期看,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在全球的优势地位要继续保持,就必须转型升级。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01、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合理布局产能,培育跨国公司
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劳动力密集型初级加工转移趋势难以逆转。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把握“一带一路”机遇,合理布局产能,将企业“大脑”留在国内,加强研发投入、提升科学管理和品牌运营能力,加强对外投资,将生产转移到成本更具竞争力的国家和地区,培育跨国公司。
02、全方位努力,助推产业健康发展
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规范行业经营行为;开展团体标准制定、品牌营销和成熟商业模式推介等工作,营造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水产品加工产业监测机制,按季度跟踪了解产业情况,针对性调整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在深刻把握国内水产品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充分利用水产品作为优质动物蛋白的市场优势,加大水产加工品开发和宣传力度,全面推动水产品消费转型,促进水产加工品消费。
建议各地积极联合当地新媒体、抖音等视频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水产品烹饪比赛”、“跟我学做鱼”活动,既能宣传水产品,普及水产品知识,还能教大家会做鱼、会吃鱼,让大家爱上鱼,并进一步拉动刺激当地消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一些企业启动微视频宣传、直播带货、社区直送等业务,且取得较好效果。
03、推动水产品市场准入落到实处
水产品市场准入提了很久,这种原因一直未能落实,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的信心是最关键的,由于之前质量安全负面信息,让消费者对水产品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单纯的宣传和辟谣效果有限,只有真正落实最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才能让消费者真正放心,有了消费信心一切才有更好的可能。建议出台水产品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执行,通过市场准入,保护依法依规生产经营的企业生存和发展优势,倒闭违规企业,避免劣币驱除良币的怪圈。
04、探讨水产品消费模式转型的可行性
探讨有序活鱼交易市场,在城乡结合部加大活体暂存仓库基础公共设施投入。因活鱼交易很难溯源质量,同时现场宰杀会产生环保问题,通过加大加工业发展有序引导由加工企业溯源管控。同时活体暂存仓库是现代物流的全新业态,可以租赁分区经营、但影响质量安全的要素集中管理,在城乡结合部由小型专用车配送到城区餐厅或家庭。
信息来源: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调研发现
水产品加工企业当下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下:
01、销售下降
出口企业因生产难以恢复疫情前的状态,影响了订单执行,部分订单延期或取消,新的订单意向明显减少。国内销售因餐饮停摆牵连,也受到影响,虽然线上销售确实表现出较强的优势,但线上消费渠道占水产品消费总量的比例不超过5%,短期内难以替代批发市场和餐饮的主渠道,水产品滞销导致压塘的问题依然严重。
02、资金链紧张
水产品加工本就是薄利产业,用工紧张和资金紧张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2019年对企业的一项加工业景气指数调查(100为一般,100-200为乐观,0-100为不乐观)显示,企业对2019年水产品加工产业整体持乐观态度,行业总体运行状况信心指数118.3,其中,科技创新投入指数(166.2)、生产总量指数(155.6)、固定资产投资指数(143.3)、产品订货指数(120.9)表现优异。但用工成本高(景气指数27.5)、生产成本高(景气指数40.9)、招工难(景气指数56.0)、融资难(景气指数69.8)等问题是制约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新冠病毒的爆发使得这几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由于销售受到影响,企业信贷费用还贷压力加大,新增贷款几乎不可能,资金链岌岌可危。
03、复工复产仍存在部分问题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看,2月初企业最大的难题是工人返厂困难,但随着中央和各地政策的陆续出台,在各地政府的帮助下,企业逐步有序复工复产,截至2月28日,91%的调查企业已经复工,但产能恢复基本不超过50%,但到了3月5日,产能恢复超过70%的企业已经接近一半。部分企业复工复产难题依然是外省员工返回难度大,不具备隔离观察条件,口罩等防疫物资不足等情况。总的看来,南方整体好于北方,浙江、广东政府帮助较大,浙江安排了很多复工大巴,直接把工人从家乡拉到工厂,广东也安排了复工专列,其他各地也都在陆续出台政策。随着外地工人隔离期结束,防疫物资产能不断增加,预计加工企业复产率将持续提高。
04、其他问题
省际间运输依然存在较大难度(司机跨省需要隔离);包装耗材价格暴涨;多国采取入境管制措施,多条国际航线停飞,海运运力也大幅下降、运输成本提高、报关耗时增加、运输成本增加、国外清关时间增长等系列问题。
调研显示,近期企业急需重点帮助解决的问题包括:
01、保障企业资金流,帮助企业活下去
协调金融机构对现有贷款给予延期等措施,给予信用良好的水产品加工厂新增信用贷款,优先把水产加工企业纳入物资保障重点企业,并优先审核水产加工企业专项贷款,帮助企业挺过最难阶段,先生存下去。
02、落实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
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系列帮扶政策,包括五险一金、税费、电费、水费、房产税等“减免缓”政策,但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建议针对性的帮助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另外,国家发改委十三五纲要对冷链仓储实行优惠政策,等同于农业基本电价,但水产加工企业都有大规模冷储设施,一直按工业用电,如果不能列为农业基本电价,建议考虑对加工电费实行按发票补贴政策。
03、继续解决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建议按照疫情轻重,参照浙江、广东等先进省份经验,出台根据疫情程度不同的详细复工复产操作指南,与企业建立点对点联系机制,协助解决不具备隔离条件、缺乏防疫物资等实际问题,帮助企业尽快恢复产能。
04、千方百计消化压塘鱼
一是组织加工企业收购压塘鱼,出台适合储存加工的水产品名单,将这些产品列为国家战略储备肉类,参照其他肉类收储政策,对配合收储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实际收储数量给予补贴。据了解,目前广东、海南等省份已陆续出台水产品收储政策。二是建议各地多方位拓宽水产品销售渠道。如主动探索与物流公司、快递公司、电商平台等建立“基地直捕+快递配送+大众餐桌”的配送模式增加线上线下销售量;支持水产品加工企业与商场超市开展合作,推行直供直销、集团配送等模式;帮助水产养殖场对接团体消费(学校、大企业、军队食堂),直播资源拓展销路;鼓励养殖场以平价形式供应社区家庭——选择一批信誉好的水产养殖场,纳入水产品产地直供社区名单,推行组团采购、同城配送的模式等。
当前水产品加工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活下来”,长期看,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在全球的优势地位要继续保持,就必须转型升级。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01、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合理布局产能,培育跨国公司
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劳动力密集型初级加工转移趋势难以逆转。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把握“一带一路”机遇,合理布局产能,将企业“大脑”留在国内,加强研发投入、提升科学管理和品牌运营能力,加强对外投资,将生产转移到成本更具竞争力的国家和地区,培育跨国公司。
02、全方位努力,助推产业健康发展
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规范行业经营行为;开展团体标准制定、品牌营销和成熟商业模式推介等工作,营造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水产品加工产业监测机制,按季度跟踪了解产业情况,针对性调整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在深刻把握国内水产品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充分利用水产品作为优质动物蛋白的市场优势,加大水产加工品开发和宣传力度,全面推动水产品消费转型,促进水产加工品消费。
建议各地积极联合当地新媒体、抖音等视频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水产品烹饪比赛”、“跟我学做鱼”活动,既能宣传水产品,普及水产品知识,还能教大家会做鱼、会吃鱼,让大家爱上鱼,并进一步拉动刺激当地消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一些企业启动微视频宣传、直播带货、社区直送等业务,且取得较好效果。
03、推动水产品市场准入落到实处
水产品市场准入提了很久,这种原因一直未能落实,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的信心是最关键的,由于之前质量安全负面信息,让消费者对水产品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单纯的宣传和辟谣效果有限,只有真正落实最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才能让消费者真正放心,有了消费信心一切才有更好的可能。建议出台水产品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执行,通过市场准入,保护依法依规生产经营的企业生存和发展优势,倒闭违规企业,避免劣币驱除良币的怪圈。
04、探讨水产品消费模式转型的可行性
探讨有序活鱼交易市场,在城乡结合部加大活体暂存仓库基础公共设施投入。因活鱼交易很难溯源质量,同时现场宰杀会产生环保问题,通过加大加工业发展有序引导由加工企业溯源管控。同时活体暂存仓库是现代物流的全新业态,可以租赁分区经营、但影响质量安全的要素集中管理,在城乡结合部由小型专用车配送到城区餐厅或家庭。
信息来源: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